close

有人為我簡單講了一個武士的故事
於是 好奇的我找來這本中英對照的「為自己出征」細細讀著
故事非常簡單 卻也極不簡單 我竟沒有辦法摘錄出簡要的閱讀筆記和你分享
那麼 讓我偷個懶把傅佩榮的序文貼出來 
畢竟台大哲學系教授的文字 是很好的重點整理


拯救自我-談<<為自己出征>>   傅佩榮 序     方智出版

如果不引述學派、不賣弄術語,只就每人當下反省的心得來看,
「自我」有三層面貌:
一是外在的形象,由別人的眼光所見的自我綜合而成。
二是自己內在的主觀認定,這種認定可能會受到別人的影響,
但是畢竟還有「自以為是」的成分。
三是心靈深處的自我,這個自我與別人有相通的能力,甚至與宇宙萬物都可以產生共鳴。

我們平日生活,往往靠著外在我與內在我聯合起來,一起面對世界,
經常忘了真我或心靈我的存在,以致常有落寞的感受。
得到的越多,失去的也越多。
但是,平白無故要人認真對待心靈我,卻又有些困難。原因何在?
在於生活只是由習慣在主導與重複,累積了一層層的心理防衛作用。
雖然明知山下有塊石頭,等著我們日復一日的去推向山頂,
我們還是像命運注定的薛西弗斯(Sisyphus)一樣,踩著沉重的步代,走向大石。

防衛是為了保護,既定的命運雖然使人不耐,但是已知的一切總是較為熟悉的。
何必去反抗?何必去突破?在黑暗中躍向彼岸,固然是勇敢的表現,但是真有彼岸嗎?
換個方式說,當我盡量擺脫外在我的束縛與壓力,並且辨明內在我的虛偽與自憐,
然後呢?誰能保證一定可以獲得可貴的真我?並且,即使展現了真我,就一定可以得到快樂嗎?
也許那種快樂與我現在所企求的快樂,是不同性質的,那麼,我如何確知自己一定會喜歡呢?

這一系列的問題應該都有合理的答案,但是關鍵在於:沒有人可以代替我自己回答。
理論上的敍述與闡釋,有時更增加了困惑,學者專家的卓見在這些問題上是無能為力的。
那麼,轉向寓言體裁求援吧!

以一種聽故事的心情,像小孩子在童話世界中從事心靈探險一般,
我打開了<<為自己出征>>這本小書。一口氣念完整篇故事,但是並沒有隨手丟開,
卻有了再念一遍的衝動。念了第三遍時,才能且讀且想,綜合提出一些心得。

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武士,整天穿戴盔甲,到處去救人。他想證明自己是「心地好、善良、充滿愛心」的人。
久而久之,他的妻子與兒子都看不到他盔甲下的真面目,
他也忘了自己的長相,問題十分嚴重。他決心脫掉盔甲,到森林去請教法師。

我們在人間,常以外在我的表現來決定內在我的性質,進而根本遺忘了心靈我。
人生的過程,無異於自我遺忘的過程,等到察覺困境,往往已是中午階段。
那麼,如何找回自我呢?
法師讓松鼠、鴿子扮演嚮導,暗示武士,大自然的啟發是值得參考的。
不過,解決困難仍然要靠自己。他必須通過三座城堡:沈默之堡、知識之堡、志勇之堡。

顧名思義,人在「沈默」中,必須面對自我。當外在的噪音平息時,內心的茫然不安浮現了。
如果用心,不難聽到真我的聲音,真我提醒自己什麼是真正值得的目標。
武士為此痛哭流涕,淚水卻腐蝕融化了頭盔,他的頭部不再受拘束了。

「知識」是大家可以分享的,但是若無自知之明,博學又有何益?如果無法認清「需要不等於愛」,也就不可以適當態度與人相處。需要是一回事,愛是另一回事,需要可多可少,愛卻永遠是人人珍惜的。像這種正確的知識,就會帶人走向愛之道。

「志勇」是指志氣與勇氣,用以克服疑懼之意。人生不能沒有疑懼,最大的疑懼正是喪失自我的立足之地。不過,越是如此,越容易受制於疑懼。唯有無私忘我,有如「置之死地而後生」,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。

經過這三座城堡,武士身上的盔甲全部掉落,重新得到自由的生命。我們是否也能經由沈默,知識與志勇,擺脫外在我的束縛,調整內在我的成見,讓心靈我自由展現,活出一個有愛的人生呢?


這是每一人的挑戰。

=========
最後,節錄一段最喜歡的蘋果樹的引喻:

「由腦而生的野心可以帶來美觀的城堡,也可以帶來財富,
但是由心而生的野心還可以帶來快樂。」

「由心而生的野心非常純淨,不會傷害任何人。
事實上,這種野心滿足自己到某一種地步,還會自動的滿足他人。」

「蘋果樹結出美好的果實,並且把果實大方的施給所有的人。
人們摘取愈多的蘋果,樹就長出更多的蘋果,也變得更美麗。
蘋果樹該做的工作-為天下人的利益而開發自己的潛能,
如果人有由心而生的野心的話也會做同樣的事。」

故事本身讀起來比序文輕鬆容易且吸引人,
但教授的導讀不會讓你輕易錯身而過,容易掌握故事的核心重點。
也相信任何階段的人都可以在其中讀到屬於各自的提醒、解答、共嗚或啟示。

在炎夏即將來臨的前夕,
希望這本處處令人驚歎感佩的小書,
能給你源源不絕的動能和穩定前行的力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eo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